pg电子体育官方入口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pg电子体育官方入口 > 新闻动态 > 大脑最怕的是“频繁切换”,该如何深度专注?怎么练习?

大脑最怕的是“频繁切换”,该如何深度专注?怎么练习?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2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图片

他特别困惑:“我也知道要专注,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,这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?”

这个问题,其实很多人都在经历。

我年轻的时候也一样,总以为“忙” 就是 “有效”,后来才发现,大脑最怕的就是 “频繁切换”。

就像你开车时不停地换挡,油烧了不少,路却没走多远。

这篇文章结合一些生理学知识,跟大家讲讲。

神经科学家Huberman 说过,每次任务切换,大脑都需要 “重建神经网络”。

就像你刚把一堆积木搭成城堡,突然有人让你拆了去拼汽车,等你刚找到汽车的零件,又让你换回城堡。最后啥也搭不成。

Cal Newport 在《深度工作》里提到,他做研究时必须连续 3 小时以上不被打扰,因为 “脑内推理链” 一旦中断,就得重新开始。

这就像你走夜路时好不容易适应了黑暗,突然有人开手电筒晃你,等你恢复视力,又得重新摸索路。

现在很多人误以为“同时处理多个任务” 是能力强,其实这是对大脑最大的消耗。

RescueTime 的研究显示,知识工作者平均每 5 分钟就会查看一次信息,这种高频切换会让大脑陷入 “认知碎片化”,一整天都无法进入深度思考状态。

有读者不服气:“我把手机关机了,可还是忍不住想刷网页,这是为啥?”

这就说到点子上了。

别老怪手机。

手机就是个工具,刀能切菜也能伤人,看你怎么用。

真正的问题,在于那些被精心设计的“行为诱饵”。

比如短视频平台的算法,就是算准了你“再看一个” 的心理;弹窗通知的红点点,本质上是在利用你的 “损失厌恶” 心理。生怕错过什么重要消息。

我认识一个做产品的朋友,他说他们设计App 时,有个核心原则叫 “钩子模型”:触发 - 行动 - 奖励 - 投资。

比如你刷短视频,手指滑动是“行动”,看到新内容是 “奖励”,为了获得更多奖励,你就会不断 “投资” 时间。

这整套机制,就是为了劫持你的注意力。

大脑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,就像一块电池。

每次被干扰,就像把电池拔下来充几秒电再插上,看似在充电,其实损耗更大。

Huberman 说,频繁切换任务会导致 “神经网络重组” 消耗大量能量,这就是为什么你明明没干什么重活,却觉得脑子累得不行。

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

我试过很多方法,最有效的还是Cal Newport 的 “专注仪式”。

我在家收拾出一个小房间当书房,里面没有WiFi,桌上只有纸笔和正在看的书,连窗户都挂了厚窗帘。

第一次走进这个房间时,我故意坐了10 分钟什么也没干,就感受这个空间的 “安静”。

后来发现,只要一走进这个房间,大脑就会自动切换到“思考模式”。这就是环境的力量。

Huberman 解释说,人类的视觉空间系统和大脑语义系统是绑定的。

就像你一进教室就想学习,一上床就想睡觉,大脑会把空间信息和行为模式关联起来。

所以你不需要多厉害的意志力,只要给大脑一个明确的“信号”:这里只做深度工作。

如果你没有独立房间,也可以在书桌前贴一张纸条,或者放一个特定的摆件,用这种“物理标记” 来暗示大脑。

我有个读者更有意思,他每次深度工作时都戴同一顶帽子,说“戴上这顶帽子,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”。

说到学习,很多人喜欢狂记笔记,觉得“记下来” 就是 “学会了”。其实这是误区。

我年轻时也犯过这个错,笔记本写满了好几本,真正能用的知识没多少。

后来读到Cal Newport 的研究,他发现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是 “主动回忆”。

比如读完一本书,合上书问自己:

“刚才讲了哪几个核心观点?”“作者用了什么例子来支持?” 一开始可能只能想起一两点,但多练几次,你会发现能想起的内容越来越多。

这就像健身时举哑铃,肌肉不是在举起来的瞬间生长,而是在放下后修复时生长。

大脑也是一样,主动调动知识的过程,才是真正的“锻炼”。

Huberman 学神经解剖时,经常在脑子里 “虚拟飞行” 大脑结构,遇到卡壳的地方就对照图谱修正,这种 “心理演练” 比死记硬背效率高得多。

现在我看书时,每章结束都会拿出一张纸,试着把核心内容“默写” 下来,哪怕只写关键词也行。

写完再对照原文,把遗漏的部分用红笔标出来,下次重点看这些地方。

这个方法看似慢,其实是在给大脑“刻印记”。

最后分享一个观点:

深度工作不是靠“延长时间”,而是靠 “减少干扰”。

Cal Newport 每天只安排 4 小时做深度工作,其余时间刻意避开分心。

他说:“我的大脑不是云计算中心,没法同时处理多个复杂任务。” 

这就像老式电脑,单核运行时反而更稳定,强行开多个程序只会卡死。

我现在每天早上8 点到 10 点是 “深度时间”,这段时间手机调飞行模式,微信电脑端退出,桌上只放当前要处理的任务。

一开始很难,脑子里总冒出“会不会有重要消息” 的念头,但坚持一周后,你会发现自己能在两小时内完成以前半天才能做完的事。

Huberman 说:“大多数人不是不够努力,而是把大脑耗在了'加载 - 中断 - 重载’的无效循环里。” 

就像开车时频繁踩刹车,看似在前进,其实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了启停上。

回到最初那个读者的问题:为什么控制不住频繁切换任务?

本质上,是我们的大脑还停留在“狩猎采集” 时代,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,而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放大了这种本能。

但别忘了,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,不是因为适应环境,而是因为改造环境。

你可以给大脑建一个“圣殿”,用物理空间隔绝干扰;可以练习 “主动回忆”,用刻意训练强化神经连接;更可以接受 “成长的不舒服”,在瓶颈边缘耐心打磨。

专注不是天赋,而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。

就像古人磨剑,不是每天挥剑thousands 次,而是每次挥剑都带着 “劈开目标” 的 intent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pg电子体育官方入口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